班主任工作案例展播第二期——分離焦慮的孩子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 張雯雯
第二期班主任工作案例展播分離焦慮的孩子—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張雯雯
一、案例描述
這學期班級轉來一位女同學小雪,10歲,父母離異,跟隨爺爺奶奶生活。
三月份奶奶患病住院一周,出院後她的奶奶送其上學,她卻遲遲不肯進校門,說身體不舒服,央求奶奶帶她回家。
奶奶擔心孩子真的病了,帶回家中發現孩子在家中一切良好,沒有表現生病的症狀。
休息了兩天後當奶奶送小雪到學校,小雪又是各種理由不願意進校門,拉着奶奶的手不讓奶奶走。
我感受到了她的焦慮——分離性焦慮。
二、案例分析
焦慮是一種強烈的消極情緒和緊張的軀體症狀爲特徵的情緒狀態。
在這種情緒狀態下,人們會對未來的危險或不幸感到不安。
分離焦慮,是指個體與其依戀對象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小學生分離性焦慮主要表現爲:不願上學,不願離開家長,自己不適應新環境,擔心家長出意外。
個人因素
1.遺傳因素:患焦慮症父母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的子女。
經過詢問孩子奶奶,我了解到雪的爸爸在離異後也有過焦慮抑鬱,服藥一段時間。
2.心理因素:雪受自卑、羞怯、焦慮和失望等負面情緒影響,讓她心理變得十分敏感脆弱,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缺乏勇氣去面對。
雪總覺得自己與同學有很大的差距,對學習缺乏興趣,從而不願意來學校。
親人生病,讓她無比擔心,擔心親人離世,擔心自己將來孤苦伶仃,無人陪伴。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爲,分離焦慮源於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歸屬感與自尊心缺失。
家庭因素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利的家庭因素,不同形態的家庭環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我和孩子奶奶交流得知,孩子父母感情一直不和,婚後經常爭吵,後來離婚。
雪的父親在外地打工,對雪的陪伴很少,也很少打電話關心孩子。
孩子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與母親的分離,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他非常依戀奶奶。
奶奶如果患病住院,雪會半夜哭着醒來找奶奶,害怕奶奶去世。
在孩子心理,奶奶已替代了媽媽角色。
缺少溫情的單親家庭,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畏怯,分離焦慮的心理。
學校因素
之前雪入讀的學校是農村學校,老師對她的關注度不夠,產生失落感,越來越不自信,從而滋生自卑心理。
在班集體的活動中,缺乏主動型,和同學關系疏遠,雪感受不到學習樂趣,感受不到班集體的溫暖,加重了自卑畏怯心理,從而不喜歡來學校。
三、輔導幹預效果
爲幫助雪克服分離焦慮,樹立自信,我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輔導。
改變認知
認知——行爲療法的理論基礎是:人的認知會影響其情緒及行爲,是治療分離焦慮的最好方法。
認知重建是指識別並幫助患者糾正在思維、自我形象、態度和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認知。
通過我的觀察,發現雪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失望等負面情緒影響,這是她對事物的認知問題造成的。
作爲班主任,我主動幫她分析產生這些不合理情緒或自卑感的原因,並進行賞識教育:從她身上尋找優點進行肯定和鼓勵,對她身上存在的缺點引導她正確看待,在遇到挫折時指引她向前看,化挑戰爲動力,加大交友範圍,從而幫助她建立自信。
感受師愛
美國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對贊賞的渴求。
團體沙盤遊戲可促進社交行爲,爲此,我邀請雪帶着她想要交朋友的幾個同學共同參與,在無聲的溝通中增進雪與同學之間的互動,使得雪慢慢通入社交羣體。
體驗成功
分離焦慮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戀的人而出現不安全感,幫助她融入集體,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尤爲重要。
在班上,我特意給雪安排了小組長的職務,讓她檢查學生的作業和監管紀律,同學們反映她非常有責任心,獲得了大家認可。
家校合作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分別是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結合雪的分離焦慮和自卑膽怯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她的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
因此,我和孩子的爸爸通過三次電話,電話中詳細分析了雪在校表現情況及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辦法,希望家長多關心多肯定孩子,讓孩子重拾自信。
一開始孩子爸爸未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只是表達自己的苦惱,覺得雪不願上學,不積極努力,不體諒大人的不易,是孩子不懂事。
爲此,我首先耐心傾聽,安撫家長情緒,同時告知,在改善孩子情緒行爲問題方面,我們需要家庭和學校協作。
於是我在營造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中提供了一些建議,建議家長多回家看看孩子,多和孩子通過電話交流,多對孩子表達愛意,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在家中奶奶爺爺也不要溺愛孩子,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鍛煉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克服自卑畏怯的心理,重塑自信。
雪的爸爸理解了孩子內心封閉和抗拒上學的緣由後,表示願意多陪伴多關心孩子,給孩子傳遞積極信念。
四、評價反思
通過一個學期的心理輔導後,雪的自信心明顯提高了,上課不僅能積極舉手發言,下課也會主動和老師交流,與同學快樂玩耍。
奶奶也反映雪不再孤僻內向,變得陽光自信了,每天回家後都會把學校裏的趣事分享給家人聽,在家中也變得勤快了,很樂意做家務,每天也很喜歡來學校。
從這個案例中我受到啓發:作爲班主任,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引領者,也是學生心靈上的守護者,我們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充分地做到接納和共情。
班主任指導學生心理輔導時,可以採用”情感投資”、”捕捉閃光點”等溝通技巧,建立積極的師生及同伴互動,增強其歸屬感。
存在情緒行爲障礙的學生,保護其自尊心和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愛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需要加強家校聯系,協調教育方法,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