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痒癢,都是「溼疹」惹的禍

痒痒癢,都是「溼疹」惹的禍

溼疹易引起皮膚瘙癢,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擾。那麼什麼是溼疹?溼疹是由多種複雜的內、外因素引起的多形性、具有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屬於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中醫對於溼疹的治療手段有哪些呢?

一、中醫辨證治療

1、溼熱浸淫證

證候:發病急,皮損潮紅約熱,瘙癢無休,滲液流汁;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幹,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溼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溼湯加減。若滲液明顯,加苦參、澤蘭、澤瀉以清熱斂溼;大便乾結,則加大黃、厚樸以行氣通腑。

2、脾虛溼蘊證

證候:發病較慢,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溼

方藥:除溼胃苓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若納呆,加神曲、谷芽、麥芽以健脾消食:腹脹,加香附、佛手以行氣消滯。

3、血虛風燥證

證候:病程遷延日久,反覆發作,皮損色黯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濡細。

治法: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散加減。若血虛明顯者,加黃精、制首烏養血;皮損肥厚,加雞血藤、丹參以活血養血。

二、中成藥

金蟬止癢膠囊:清熱解毒,燥溼止癢

百癬夏塔熱片:消腫止癢

八寶五膽芍墨:消炎解毒,活血止痛

三、中醫外治

藥浴療法

藥浴液中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黏膜的吸收、擴散、輻射等途徑進入體內,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減少毒副作用。同時藥浴液的溫熱效應能夠提高組織的溫度,舒張毛細血管,改善循環,使血液加速,從而改善皮損。常用藥物有清熱解毒類如金銀花、蒲公英、馬齒莧等;清熱燥溼類如黃柏、苦參、黃芩等;養血潤膚類如紫草、當歸等。

火針療法

充分暴露皮損部位,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拇、示、中指持針柄,置針於火焰的外焰,從針根沿針體到針尖連續移動燒紅,對施術前針體消毒,加熱針尖或針尖至針體,把針燒至發紅後右手運用手腕力量,持針迅速垂直刺入皮損。可根據皮損情況採取圍刺法或密刺法等。

溼敷法

取合理體位,暴露溼敷部位,注意保暖。將清熱利溼,祛風止癢的中藥煎湯倒入容器內,敷布在藥液中浸溼後,敷於患處。定時用無菌攝子夾取紗布浸藥後淋藥液於戴布上,保持溼度及溫度。可配合封包療法促進療效。

封包法

在患處通過封包塗敷藥物並加蓋不透氣或半透氣薄膜再予以固定,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整個薄膜覆蓋在藥膏、霜劑或中藥糊上以增加局部藥物的吸收,防止汗液揮發,增加局部皮膚的溼度,延長藥物的藥效作用時間,從而提高皮膚對藥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