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指標是癌症有沒有復發的「信號燈」,正在抗癌的人不妨了解

能讓成年人很快變臉色的,「癌」應該算一個。雖然有的癌種如甲狀腺癌、乳腺癌等比較好治,患者能生存較長時間,但如果是肺、肝、胃、大腸等部位,估計就沒那麼幸運了。實際上,很多癌症患者會經歷至少兩次打擊:一是確診患癌了!二是癌症復發了!

癌症確診的治療歷程,大致是這樣的:篩查、確診、有無轉移病竈、切除腫瘤部位、化療和放療等治療手段、定期複查。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前三年,是復發或轉移的高發期和密切觀察期。

從患者和家屬看,「治癒」理解爲腫瘤消失,身體恢復,能像正常人那樣生活了,沒有轉移或復發。

醫生對治癒的理解,要謹慎很多,通常以「五年生存率」、「十年生存率」作爲評價,而不是用「治癒」。

爲什麼醫生和患者的判斷標準差異很大?因爲患者和家屬的願望是「根除癌症」,醫生的目光盯着「防復發」上面。

癌細胞的出現,是人體自身造成的,它會躲過人體免疫系統的「清洗」,耐心隱忍十多年以上,慢慢長大,成爲可擴散、可轉移的病竈。

如果癌細胞向淋巴結轉移,還好治療一些;如果是「遠處轉移」,那就比較棘手了,因爲意味着癌細胞分布範圍比較廣泛,手術困難,術後易復發。有時常規治療會意外觸發癌細胞擴散機制,出現轉移現象,加上患者自身抵抗力差,或者治療後疏於定期檢查,會讓癌症「捲土重來」。

通常,抗癌治療後的三年內,是癌症復發的高危期,佔復發比例的90%以上,隨着時間的延長,五年內不復發,可作爲臨牀治癒的標準,十年內不復發,癌症已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少見有20年後癌症仍復發的。

但癌症不復發,不證明體內沒有癌細胞,因爲只要患了癌,體質就是「易癌」了。一旦有合適機會,癌細胞可能會再次生長,如果此前治癌手術不徹底,患者又大意不檢查,癌細胞發展可能會「加速」。

醫學上,有三大評判指標,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異常,就認爲是「初步過關」了。

一是實驗室檢查的指標正常,有兩條:

血常規評估正常,淋巴細胞、白細胞、外周血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數及與淋巴細胞的比值、血小板與淋巴細胞的比值等。

腫瘤標誌物評估,針對患者不同的腫瘤類型,如查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CA153等等,注意,腫瘤標誌物是必查的條件,但並不意味着結果正常,就可以放心睡大覺了,定期檢查很有必要。

二是自我評估也是狀態較好,主要有三條:一是有沒有不明原因的體質下降,因爲在運動量、飲食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體質下降,表明腫瘤可能在暗中蓄力了;二是有沒有不明原因的發熱,發熱是腫瘤細胞生長後,身體發出的提示信號,這個一定要重視;三是有沒有乏力、不想動的感覺,因爲抗癌治療後會引起身體機能下降,出現乏力的問題,或腫瘤在體內生長,影響代謝,也會乏力。

三是觀察腫瘤效果,可分爲完全治癒、部分治癒、病變穩定、病變進展4個方面,其中完全治癒、部分治癒是樂觀向好的指標,病變穩定是屬於診治有效的範圍,病變進展則意味着要改變治療方案了。通常認爲,患者在治療後5年沒有復發,成功率就達到90%以上了。

undefined

判斷的手段,還包括CT、MRI、骨掃描等醫學檢查,即使患者評判指標正常,也要堅持定期檢查,通常一年內,每月檢查一次,一年至三年之間,每三個月查一次,三年以後,每年查一次。

防止癌症復發,治療是醫院的事,但預防的主力、執行,永遠是患者本人、親友團,自律和嚴格要求很重要,通常要做到這幾點:

一是飲食要多加注意,做個有心人,什麼該多喫,什麼要控制,什麼不能喫,要多問醫生,多了解。

二是和煙酒告別,也要遠離二手煙、三手煙,和熬夜告別,對身體要好一點。

三是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同時控制體重,指數確保正常,持續提高抗病能力。

四是定期複查,不捨得小錢,一定會花大錢,對身體的異常變化,一定要敏感,一定要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