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了怎麼辦?

我們平常說得發燒,就是醫學術語發熱。在最近幾年,這個名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

現在正值冬季,也是容易發生發熱的季節。

其實發熱是一個症狀,不是一個疾病。

簡單地說,就是體溫高於正常值,叫做發熱。正常人的體溫範圍36°C~37.2°C之間。

測量體溫常用的辦法有腋下溫度計、口腔溫度計,還有現在盛行的電子溫度計等。

如果以口腔溫度爲標準,發熱可以分爲:

低熱:37.3~38℃;

中度發熱:38.1~39℃;

高熱:39.1~41℃;

超高熱:41℃以上。

undefined

正常情況下,機體有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體內有產熱的功能,也有散熱的功能,兩者處於平衡狀態,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如果這種平衡打亂了,產熱大於散熱,那麼機體的溫度就升高了,升高後,測量體溫就高於正常,這個時候我們就說是發燒了,或者是發熱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機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失調了呢?

一般來說,機體在致熱原的作用下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導致發熱。

正常情況下,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和外部環境,體溫會有一些波動,但是大部分都在正常值的範圍。比如在一天內,下午的體溫比早上稍高,運動後、劇烈的勞動後、進食後,體溫也會稍微高一點。老年人因爲基礎代謝率下降,可能會比年輕人體溫低一點。

我們說了,發燒只是一個症狀,引起發燒的疾病有哪些呢?

各種感染,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立克次氏體感染、衣原體感染等,都可能會引起發熱。

還有疾病,如血液病、風溼病、腹膜炎、膽囊炎、胰腺炎、肺炎、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尿路感染、婦科感染性疾病、各種腫瘤等,都有可能引起發熱。

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反覆發熱,一定要到醫院看看,不能拖延,找到病因,積極治療。否則持續的高熱可能會導致高熱驚厥發生,或其他嚴重的後果。

總之,發熱是個信號,是個症狀,需要查找原因,查找病因,需要重視,不敢忽視。

發熱了怎麼辦呢?

降溫,維持體溫正常。如果體溫小於39度,可以觀察,多喝水,觀察體溫變化,了解發熱的特點,以免影響判斷。如果患者感到難受難耐,則適度降溫,不能過猛,要儘可能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或用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冰袋等應用。但是退熱不當,也會引起不良反應,如熱量流失過快,會引起寒戰、大汗、虛脫、甚至休克、低體溫狀態。如果大量服用退燒藥,還可能引起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胃腸道出血等副作用。

如果體溫大於39度,或持續時間過長,會引起過度的免疫反應,引起體內酸鹼平衡紊亂、心腦缺氧,多系統損傷,甚至神志意識改變,如頭疼、頭暈、意識模糊、高熱癲癇等發生。這個時候,需要積極降溫,並補液,加強散熱,並維持水電酸鹼平衡。

如果體溫大於40度,則可能會損傷腦組織,或發生感染性休克可能。這個時候也需要積極降溫處理,一般是藥物退熱、物理降溫,聯合補液等措施,以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

一般來說,發熱不會單獨存在,常常有伴隨症狀,比如伴隨尿頻尿急尿痛,可能患有泌尿系感染。比如伴有咳嗽、咳膿痰、氣緊等,可能患有支氣管炎或肺炎等。比如伴有咽幹、嗓子疼痛、流鼻涕、打噴嚏等,可能患有咽炎、扁桃腺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如果伴有四肢關節疼痛,可能患有風溼熱等。

總之,發熱不是簡單的一個症狀,引起發熱的病因很多。如果確實發熱了,不要硬抗,及時就醫,完善相關檢查,獲得積極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