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調氣理論,探析髒腑推拿“調氣”的現代發展與應用

編輯|媸尤

氣學說是中醫學術理論體系構架的基石,氣論體系自古至今指導着中醫臨牀。

髒腑推拿是根據髒腑經絡學說,在人體體表運用特定的推拿手法,以防治髒腑功能失調導致的內、婦科及男科病症的一種療法。

髒腑推拿“調氣”理論是歷代醫家對推拿理論基礎的高度凝練和總結,其核心內容是調補元氣、調暢經絡/髒腑氣機,在指導推拿臨牀治則治法、腧穴及部位選擇、具體操作等方面意義重大。

本文初步梳理其理論源流、不同流派的調氣思想、發展應用及內涵的現代研究,探討髒腑推拿“調氣”理論和現代科學研究層面之間的相關性,以期能爲髒腑推拿的研究提供些許思路。

一、髒腑推拿“調氣”的理論溯源

基本概念

關於調氣的定義,《中醫大詞典》釋爲一是運用行氣、降氣等法治療氣滯、氣逆,使氣機平順調達的方法。

二是運用針刺補瀉調氣機以防治疾病,恢復健康。

調氣即調節氣的兩種病理狀態,一是調節氣的生成不足或損耗太多,機體功能低下表現爲氣虛症狀的病理狀態。

二是調節氣的生理功能或氣機失調,氣的升降出入紊亂表現爲滯、逆、陷、閉或脫的病理狀態。

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前提是氣機的升降出入有序,此即爲氣調狀態。

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言:“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氣調狀態是髒腑推拿預防保健、治療疾病的最終目標,《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移精變氣”。

即各種推拿手法作用於人體後能夠調節患者的精神,改變其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使疾病趨向痊愈。

理論溯源

調氣理論源於《黃帝內經》,發生發展於標本中氣學說、氣的生長化收藏、氣機升降等。

與《難經》的髒腑經絡之氣、腎間動氣、原氣,《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病,以及《神農本草經》的四氣五味等中醫基礎理論奠基之作密切相關。

髒腑推拿遵循中醫傳統文化、學術理論體系和歷史發展規律,調氣思想在指導其理論和臨牀方面意義深遠。

《素問·調經論》言:“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按摩勿釋,着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明確提出推拿補氣以調神。

《素問·舉痛論》言:“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闡釋推拿按法具有溫經氣以散寒、調氣行以止痛的作用。

《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奠定了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六經有六氣,百病生於氣。

疾病的發生、發展轉變和愈後轉歸的過程根本要素是氣,氣的狀態、位置、性質的變化導致各階段的臨牀症狀。

六經辨證論治與髒腑、經絡、氣化、病位等有機結合的思維,同樣指導着髒腑推拿辨證以調氣論治。

如《金匱要略》中腹診腹證指導的診斷和適宜病證,首次記載了“膏摩”及“頭風摩散方”,總結髒腑推拿診治頭痛、腹痛、月經病等內、婦科病證。

此外,六經形層理論、六經辨證手法等也是在其基礎上總結而來的推拿理論。

不同流派與調氣

遵循中醫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規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髒腑推拿學術流派,從其源流及學術特點研究中發現,不同流派的理論體系都有調氣思想的指導。

如髒腑推按流派,首選“闌門穴”開中氣,貫通上焦、下焦以調衝、任、督三脈的經氣,使氣機循常道而不妄行,調三焦和髒腑,恢復氣機的有序運行。

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腸動力的變化順序效應研究表明,首開中焦次下焦的順序在胃電活動、胃內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以及胃竇部c-kit原癌基因表達量等方面療效更明顯。

津沽髒腑推拿以“調衝通脈”和“暢通三焦”爲核心理論,

以5層氣體、4種導療爲特色補瀉手法,通調氣街之中的腹氣街,四海之中的水谷之海、血海、氣海,溝通整體氣機通順和暢,氣化功能恢復正常。

此外,長白山通經調髒推拿外以導引經絡氣機,內以調整髒腑氣血,基於“經絡-髒腑相關”理論共調經絡之氣和髒腑之氣,二者又互相制約,以達到相對穩態。

振腹推拿調氣養形,元氣爲本,以通爲用,內養真元、外達周身以調身、調息、調心;陳宇清胃病推拿法以“調暢胃氣而治諸疾”等。

《類經·髒象類》言:“精、氣、津、液、血、脈,無非氣之所化也”,髒腑推拿調氣是將氣視爲機體髒腑功能狀態的具體體現,氣調狀態是髒腑功能協調、生命活動正常的基礎。

和血調氣,氣暢爲要,具體到疾病或以補氣法,或以行氣法,或以降氣法,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氣血條達則髒腑升降相宜,最終達到氣調的狀態。

此外,調氣時還應特別注意髒腑氣機的升降規律,如脾氣主升,宜宣其升發之性;胃氣主通降,宜順其下降之性。

二、髒腑推拿“調氣”的現代發展與應用

理論發展

近現代中西醫匯通學派的產生傳承了中醫氣學說,從中醫學角度闡釋人體微觀的生理病理,融入的西學名詞和概念也豐富了氣學說的理論內涵,言簡意奧。

特別是近年來名醫名家對“氣絡學說”“治未病”挖掘的提高,使調氣理論的發展應用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氣絡最早記載於張景嶽《類經》:“血脈在中,氣絡在外”,當代學者對氣絡有不同的理解,但均認同爲氣運行的通路。

吳以嶺等總結認爲氣絡主要承載元氣、宗氣、衛氣、髒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在經爲經氣,入絡爲絡氣,其功能更包含着西醫學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在內的廣泛功能。

氣絡以通爲要,病證治以調氣爲先,氣病當調髒腑,病絡當治氣,法以調氣通絡,或以調補氣虛以通,或以調氣活血以通,或以調氣化痰以通,或以調氣導滯以通。

此外,最具中醫原創性思維的“治未病”,其調氣理論,即調和理順人體內外之氣、先後天之氣、上下清陽濁陰之氣、身心之氣使機體氣機動態平衡,達到中醫預防醫學理念的目的。

應用內涵探微

髒腑推拿療法作爲中醫非藥物特色療法的代表,具有“外治外用而內應生效”“以人爲本的無創性臨牀有效幹預”的特色,廣泛應用於內、婦科病症的推拿臨牀。

文獻統計中國知網2008—2017年的僅消化系統疾病的推拿病譜就涉及55種,中西醫疾病24種,優勢病種集中在功能性便祕、腸易激綜合徵等。

其他適宜/優勢病種爲失眠、原發性痛經、肥胖等常見疾病,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目前的應用現狀。

以失眠病症的研究爲例,以“調氣”思想爲指導,通過調節氣的生成不足或損耗太多,改善氣機升降失調,恢復氣的生理功能,對不同中醫證型的失眠才能獲得滿意療效。

心脾兩虛型是最常見的證型,不同流派的推拿方案迥異,具體治療仍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最常用的推拿手法有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點法等基礎手法。

頭面部的百會、印堂、太陽、風池,腹部的中脘、氣海,背腰部的心俞、脾俞、腎俞、肝俞等是最常選用的部位和腧穴;3個部位可單獨選用,亦爲最常用的組合部位。

科學研究方面,生物力學、現代生物技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爲系統闡釋其作用機制、調氣幹預的作用靶標和生物學標記物提供了可能。

基於紅外熱成像技術,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經推拿幹預前後的紅外熱圖改變明顯。

其中額頭的平均溫度下降,腹部的平均溫度升高;定量腦電圖的各頻段、各導聯的功率變化也表明腹部推拿影響額部與枕部的大腦活動。

外周血清中谷氨酸、γ-氨基丁酸、腦腸肽等相關睡眠因子含量在推拿幹預前後的變化,提供了生物學機制的研究基礎。

此外,影像學技術如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推拿增加失眠患者下丘腦神經元活性,升高與覺醒次數負相關的腦區活性,降低與睡眠嚴重程度正相關的腦區功能。

不同技術水平,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研究結果表明:髒腑推拿治療失眠是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相互影響的結果,這與中醫氣論體系中氣的普遍存在性有相近之處。

髒腑推拿遵循中醫文化和歷史發展規律,從中醫氣論對疾病生理病理認識的基礎上出發,結合推拿手法的操作特點、不同流派學術特色、理論應用的現代研究,闡釋髒腑推拿“調氣”思想的指導作用。

髒腑推拿取效的關鍵在於調氣,其調氣效應與機械力學刺激、痛覺、溫度覺的影響及相互作用關系密切。

在相關感受器的作用下轉化爲電信號,以神經衝動形式傳入中樞並發生復雜的電化學變化,借助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網絡發揮效應,接觸性熱痛誘發電位檢測技術的應用,爲經絡-神經傳導的客觀依據提供了可能。

其研究與近年來氣絡與NEI網絡相關性、針灸調節NEI網絡機制研究頗有相近之處。

此外,筋膜間隙筋脈氣道理論、新發間質細胞-特絡細胞、氣的物質基礎和功能結構等可能是髒腑推拿調氣研究的新途徑和新思路。

綜上所述,中醫氣論體系的發展,髒腑推拿“調氣”理論的應用及內涵研究,定程度表明髒腑推拿調氣是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的作用和互相影響的結果,也符合中醫整體觀念。

加強對推拿理論的歸納和研究總結,重新認識推拿療法幹預起效的關鍵,全面、規範、系統性地開展臨牀幹預、量-效關系、生物學機制的科學評價,是推拿學研究面臨的科學問題,也是其發展應用的迫切需求。

因此,在繼承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互相檢驗才有望打破瓶頸,以期爲推拿學的理論和基礎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