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熱衷於補腎

「腎虛」,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病。/廣告截圖

中國人,十腎九虛。

只要你感覺精神欠佳、食欲不振,或是腰酸背痛、手腳冒汗,「過來人」便會告訴你:孩子,你這可能是腎虛。

不過別擔心,你不是少數。此前曾有數據顯示,中國有5億人都患有腎虛或是潛在的腎虛患者,雖說此數據真實性不算可靠,但實際情況的確是,「腎虛」覆蓋全年齡層。

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孩子尿床,腎氣不足」「老人健忘,腎氣衰退」「中年人疲勞乏力,腎虛腎虧」。

總之,在中國人的一生中,腎虛總是如影相隨。

在中國人的一生中,腎虛總是如影相隨。/《西遊·降魔篇》劇照

而中國人對「補腎」的愛好早已到了令人費解的地步。截至2019年,我國補腎藥物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143.1億元。

其中,對「腎」最敏感的,當屬廣大男同胞,當一個男人被說「腎虛」的時候,也是「男性雄風」猛然挫敗的時刻。

還記得那句名揚四海的「感覺身體被掏空」嗎?——一句魔性的洗腦營銷,足以讓「腎虛」成為家喻戶曉的醫學名詞了。

截至2019年,我國補腎藥物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143.1億元。/廣告截圖

中國人對「腎」的執著,也體現在飲食文化中對「補腎」的熱愛。

第一種是「吃哪補哪」的食療法。羊腰、豬腰、牛腰——因為「補腎」文化,一大票動物都感受過強烈的「腎疼」。

第二種食物哲學是「以形補形」。回春草(又名「頂天柱」)、象拔蚌、鎖陽、肉桂,凡是擁有「特殊」形狀的食材,都被人們寄予厚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看似與腎無關實則有關的食物。比如韭菜——漢子們的燒烤席上,總有一串不倫不類的烤韭菜,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本草綱目》有云:韭菜有補腎、暖腰、壯陽固精之效。

再比如牡蠣——從中醫角度講,「牡蠣能使體內水氣暢通」,也就是說,牡蠣可以減輕腎臟的內分泌負擔。

凡是那些擁有「特殊」形狀的食材,都會被人們寄予厚望。/某購物網站截圖

不過,比起歷史上的達官貴人,現代人的補腎精神的確算不了什麼。魏晉時期,各類石頭磨成的粉末「五石散」風靡一時,宋明時期,童子尿裡煉出的結晶「秋石」大受歡迎,古代人為了補腎,想出各種奇招,更不惜冒生命危險進行實驗。

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就曾因食用過量的五石散陷入癲狂,最終一命嗚呼。

但腎虛到底是什麼?——體寒?虛弱?免疫力不足?性能力低下?誰也說不清。

不過有一點確定的是,中華大地上,無處不在的「腎虛」的確是一種文化病。

腎虛到底是什麼?誰也說不清。/百度截圖

精神病學權威之作《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就收錄了「腎虛」這一中國特有的疾病。同樣,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也將中國人所說的「腎虧」歸類於一種神經症。

根據現代醫學的定義,腎是一種泌尿器官,幫助新陳代謝正常運行。西醫中的「腎病」,就是指腎臟這個器官出現了疾病,比如排尿異常、尿路感染。

但是在中醫的語境中,腎是先生之本,生命之根——「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因此,「腎虛」一詞包羅百病。

那麼,為什麼說「腎虛」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精神現象呢?

這一文化給男性帶來的焦慮格外嚴重。/《且聽鳳鳴》劇照

這是因為在近代以前,「心理疾病」這一概念並未出現,中華文化中的情緒問題,正是以軀體不適表現出來的。

比如,傳統文化強調「生育」——「多子多福」「無後不孝」,這些觀念塑造出一種特定的社會心理,如果沒有孩子、生育能力差,那麼就是「低人一等」,「無福無報」。

這一文化給男性帶來的焦慮格外嚴重,性能力不行,就是對一個男性的全盤否定。

久而久之,生活在這一觀念下的人們就會「壓力山大」,他們擔心自己精力不夠充沛,焦慮自己的精子流失過多,於是在生活中,他們緊張不安、乏力不堪,但實際並不是「腎」出現了問題,而是特定的文化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心理障礙。

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都因食用過量的五石散陷入癲狂,最終一命嗚呼。/《楚喬傳》劇照

20世紀70年代以後,「文化精神醫學」創建,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不僅是中國,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相關症候群」。

比如韓國人的「火病」,就是一種因為精神壓抑導致的胸悶氣短、情緒暴躁;再比如美國土著中經常出現的「幻影病」,患病者常常會稱看到魔鬼,與中國語境下的「黃大仙附體」頗為相似。

說到這裡,那些被指「腎虛」的朋友也許不會那麼焦慮了,如果真的感覺精神狀態不好,比起「補腎」,看心理醫生,也許是更有效的答案。

參考資料:

身體密碼破譯局|中國人為什麼總腎虛?扒一扒「補腎」文化……

SEM科技故事|全世界的人都有腎,但只有中國人會「腎虛」

知乎|如何看待世界衛生組織將「腎虛」定義成精神障礙?

觀研天下網|2021年中國補腎類藥物產業分析報告